内燃机技术盛会听到啥?强基之战!一场比芯片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蔡宇丹
芯片被卡脖子,国内大片投资进入强攻这一领域。但中国被卡脖子的,又岂止芯片!中国在原材料、关键零部件上依赖进口,化工、医药、精密制造……要突破这一道关隘就要“强基”,这是中国制造开始迈向并跑和领跑阶段,一个必须要打的硬仗。
这场硬仗该怎么打?10月31日,在济南召开的一场有关内燃机技术的国际研讨会上,致力于内燃机可靠性技术提升的专家、学者、企业界给我们上了生动一课——突破这些卡脖子问题,就是要往“一米宽,一公里深” 的垂直细分领域钻得更深,没有捷径可走。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为什么要死磕“可靠性”?
10月31日,在济南召开的第二届世界内燃机大会首场新闻发布会上,大会主办方介绍,明年在济南召开的第二届世界内燃机大会的一大亮点,是邀请内燃机全产业链上的企业来参展,包括传感器厂家、研发设备厂家。
作为内燃机这个庞大产业链中的一环,传感器和用于工控和检测的设备,都是中国制造的短板。
传感器是工业自动检测和控制的首要环节,再庞大的智能系统,都要从传感器的针尖开始。但在中国战略性、支撑性产业版图上,几乎找不到传感器位置。
中科院微电子所旗下创业团队中科银芯创始人郭桂良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透露,一些高性能中高端传感器,95%依赖进口。在这个庞大市场上,山东企业歌尔声学靠着苹果手机的强大出货量,在声学传感器的体量上达到百亿级,而手机、汽车、工业测量、物联网等领域用到的传感器,基本上都是国外品牌。
而内燃机研发设备的重要组成就是各种检测设备。
今年诺贝尔奖,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学会科学(简称马普学会MPG)旗下科学家分别摘取了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德国马普学会相当于德国的中科院,此次旗下科学家根泽尔通过精准测量银河中心黑洞质量荣获诺奖。
“我更大的愿望是制造更强大的测量工具。” 根泽尔接受采访时这样说。“测量,精准的测量,更加精确的测量。”这句话则是根泽尔的同事西奥多在2005年获得诺奖时对他说的。
两位德国科学家痴迷的精确测量,锻造了德国制造强悍的基因。而检测和计量是精度的源头,也是制造的第二属性。在内燃机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就有众多检测设备。10月31日,在济南召开的第九届内燃机可靠性技术国际研讨会上,一些学者提交的论文成果,就是在这个实验室做出来的。
这个2015年依托于潍柴建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内内燃机行业唯一一家设在企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个实验室不光拥有多位访问学者(包括2名院士),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高级工程师,关键是拥有数百台套价值不菲的科研设备及配套设备。
抗疲劳的、摩擦磨损的、紧固密封的、协调设计的……这些实验和检测设备都是用来提高发动机的可靠性的。这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为什么要死磕“可靠性”?
以国产发动机B10为例,寿命可达150万公里,基本上接近世界一流水平,这款发动机大毛病没有,但轮系、空压机等却经常出一些小故障,影响客户体验,用俗话说,就是零件造得不够准,不够好。
这就是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关键“卡点”。这些问题大多数是零部件供应商没有按照要求的寿命指标去设计和控制。
国产发动机在可靠性上的短板,暴露的是整个供应链短板。这不光是设计和工艺问题,根子在质量意识上、在工业思维上与德国等制造强国的差距,这也是一个工业化比发达国家晚了七八十年的国家的真实水平。
围绕这个实验室,潍柴形成了一套与供应链协同创新的研发体系:这个实验室相关试验研发资源面向产业链上下游开放。潍柴与54家具有自主研发实力的供应商成立了“潍柴动力产品研发共同体”,与41家上游供方企业建立了“潍柴动力应用技术共同体”。
9月16日,潍柴发布全球首款突破50%热效率柴油机。潍柴在新闻发布会上强调,这是一场以0.1%累加艰难推进的创新。
在工业领域,很少看到互联网行业常用的“颠覆式创新”这个词,更多是以“0.1%的累加艰难推进”状态——大量的仿真和台架试验,上千种方案的探索分析,检测,不停地检测,更精准地检测,最终获得历史性突破。
这就是工业领域“1米宽,100米深”的真实写照。从这次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发布和提交的报告及论文主题就能看出来,从材料、到器件、到系统,在每一个深度垂直细分领域,围绕提高内燃机可靠性技术进行最基础研究。美国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陈刚教授做的报告,就是对材料的研究谈起的。
上一篇:现有市场反馈积极,增程式技术推广还缺几把火
下一篇:没有了